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观点举例)
“形而上学”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马哲的时候,课本给我们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妥妥的贬义词。
然而这恐怕是一种误解,最起码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形而上学"是怎样从表示"对世界本质的猜想"的学问变为马哲中表示"孤立静止的看待事物的观点"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答主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
马哲中对“形而上学”的特点概括其实是比较准确的。在传统形而上学中,自巴门尼德论证思维存在同一性命题以来,从来就是把事物的本质视作孤立的,静止的可思维之物。所以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也是对事物作绝对永恒不动的静止观。而现代哲学自尼采后,尤其是存在主义转向了生存论哲学,还有解构主义,语言哲学等等开始了反本质主义,反传统形上学的思潮,这才开始了形上学的变革,这也是符合马克思对哲学做的内在逻辑预言的。所以,不要一听说教科书上对形上学作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解释就是马克思的独断论。实际上里面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所以他的意思是这个概括在一段时间内是准确的,但近代哲学也有了新的变革。
那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原本意思是什么?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渊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很相关。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但这让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这就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中文也很美,译名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而做的翻译。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是对世界本质的猜想。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子的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之类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其中,“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至于“形而上学”是不是很重要?至少对于哲学家是很重要的。
但哲学家这么严肃认真地去做的事,显然不是为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对吧?
延伸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作者: 林欣浩
(待续)
-
罗素被称为什么(罗素诺贝尔文学奖)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