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 >

蜀道为什么难(蜀道是谁开凿出来的)

时间:2022-07-05 12:31:49 来源:[db:来源]

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曾经仰天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是李白的故乡,从故乡江油启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只身前往楚地荆门,李白翻越的那段蜀道,应该是指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的金牛道上最险峻之处——剑门阁。

进川入蜀的古蜀道真的与李白笔下的蜀道一样“难于上青天”吗?

蜀道,是陕西关中与成都平原之间道路的总称。关中与四川盆地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和大巴山,但蜀道不止这一条,汉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包含了两条。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入蜀的军事行动,都是从不同的蜀道进入四川。

蜀道分为两个部分,南段翻越大巴山,有四条道,北段翻越秦岭,也有四条道。因此,出入四川的蜀道加起来共有八条。这些南北通道组合成一张庞大纷繁的道路交通网络。而每条通向巴蜀的古道上都有流传千古的故事。

从南段翻越大巴山的古蜀道有四条道,自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洋巴道。

金牛道

金牛道是巴山四道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李白诗中所写“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指的就是这里。金牛道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又通称蜀栈、蜀道、秦蜀道。金牛道从成都出发,经德阳罗江县、绵阳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昭化,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陕西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全程约600公里,多属险峻山径。

据《雍大记》记述五丁峡(亦称金牛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从整个古金牛道上的传说和地名分析,也证实了历史上曾发生过开拓石牛道大事的过程,如秦置金牛驿于烈金坝,五丁峡、五丁关、石牛铺等。另外,金牛道需经古战场葭萌关,上牛头山,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雄关剑门关。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

其中金牛驿、石牛铺、牛头山和终点的金牛坝,都与牛有关,皆源自金牛道传说。

金牛道的开辟时间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

《本蜀论》中记载:秦惠王想征服蜀国,但入蜀之路险峻难行,有人献计“石牛扩道”。秦惠王依计派工匠制作五头石牛,诓骗蜀王说,秦国天降石牛,夜能粪金,想送给蜀王,贪财的蜀王知道后,命令五丁力士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开凿出了蜀道(今剑阁金牛道),入蜀之路遂通,秦国的张仪、司马错大军就顺着这条道路进入巴蜀灭了蜀国,由此这条路也被人们称为“石牛道”。

阴平道

在多条蜀道中,相较于著名的金牛道,自陇南,经文县,至平武,过江油,直通成都平原的阴平道,地势更加险奇。从甘入川的阴平古道,因古时文县称阴平,而南北朝时氐族首领又在此建过阴平国而得名。

阴平道几乎算不上是一条有着真正交通意义的古道,除了生活在当地的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数百里荒无人烟,人迹罕至。其地貌原始而险峻,山野樵夫也闻之色变,在历史上除川、甘两省匪人私贩等相通往来以外,绝少行人。故古书上又称之为“邪径”,取其“非正道”之意。

世上万物,总是如此吊诡,越是无人问津的事物,往往在关键时刻,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恰也是这条被人忽视的阴平道,成就了三国后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并使之在一夜之间变身为蜀汉灭亡的黄泉路。

三国成鼎立之势,占据关中、中原一带的曹魏,意欲攻打占据天府之国的蜀汉。公元263年10月,魏国大将邓艾绕开蜀将姜维把守的剑阁,率数千精兵偷渡阴平小道,“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突然兵从天降,出现在并无重兵把守的江油关前。此时江油关的蜀汉守将马邈见大势已去只好降魏。于是邓艾一路势如破竹,轻取涪城,袭破绵竹,兵临成都,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一举灭掉了蜀国。

米仓道

米仓道因为翻越米仓山而得名。

米仓山古称仙台山、玉女山,是川陕甘的边界山脉,也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远在唐、宋时代即已出名。米仓山,从字面上理解即稻米满仓的山,其主峰山形似米尖,故又称米尖山。南宋名将吴璘、吴镇曾在此筑米尖城,并建军仓广积粮。后人改称米仓山。

米仓道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人部落狩猎的路线。它北起陕西南郑县,南经四川南江县到达巴中。翻越米仓山后,米仓道大多改为水运,经恩阳、仪陇可到重庆;经恩阳、阆中可到成都。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对米仓道的真实写照。可以说,米仓道是连接川陕的重要通道。米仓道通,则川陕无阻。既然无阻,一旦起战事,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军事运输要道。历史上米仓道发生的传奇故事,远比其他蜀道还要精彩纷呈。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巴人组成军队,经米仓道北上出征牧野,为周武王打下江山出了一份力。这是史籍上最早有关米仓道的记载。

在米仓道上,汉相萧何还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的好戏。

米仓道见于史籍的是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推行五斗米教,济困扶贫,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形成颇有原始共产主义的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广受百姓拥戴。朝廷竟奈何他不得,索性授张鲁镇宁中郎将,汉宁太守,保境安民达30年之久。

曹操统一北方后,逡巡四方,独对汉中青睐,亲率大军征讨。张鲁兵败后仓皇出汉中南门,越汉水经米仓道逃往四川巴中。张鲁离开汉中时做了件好事,当时钱粮盈库,手下劝其烧毁以免资敌,但他认为稻粱皆百姓生产,来之不易,离开时封存完好。曹操意外获得大批钱粮,特地派人劝回张鲁,封其为“阆中侯”;还破例封他五个儿子为列侯;又让自己儿子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结为联姻关系。

及至三国鼎足之时,米仓道更成为曹魏和蜀汉争夺的交通扼要。

曹魏大将张郃,率军攻打蜀汉,常走米仓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得胜后,留下张郃等守汉中。张郃领3万人马,沿米仓道翻越米仓山,进入蜀地。

刘备派张飞为巴西郡(郡治今四川阆中)太守,抗击张郃。张郃与张飞对峙50多天后,张飞率上万精兵从小道进攻张郃。山道狭窄,张郃首尾不能相救,带着10多人丢盔弃甲,沿着米仓道撒腿狂奔。后聚拢残部,撤回汉中。

诸葛亮出师北伐也在米仓道一带活动过。米仓道上的东鼓城山山顶,诸葛亮曾经屯兵演练过八阵图,至今依稀可见诸葛亮的点将台。

古米仓道,是汉中通往川东北、巴中等地区的必经之路。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撤离一路由陕入川,就是沿着米仓道进军的。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先后粉碎国民党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创建了川陕根据地。1949年12月,我18兵团在贺龙司令员率领下,兵分三路,由陕甘南下,也是沿此道进军四川的。

洋巴道(荔枝道)

洋巴道,历史上由关中翻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条道路: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洋巴道(荔枝道)。三条古道目的地各有不同:金牛道通往成都;米仓道通往巴中,沿巴江可至川东南诸地;荔枝道则是通往万源、涪陵,进而联系重庆诸地。在关中越大巴山到四川盆地的三条蜀道中,洋巴道仅一千公里左右,里程最短,称得上是捷径,而且其所联系通达的对象,指向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峡江地区,这在蜀道系统中是颇为独特的。

洋巴道上有座关隘叫葭萌关,即昭化古城。当年刘备取汉中时,亲自率大军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命张飞从定远(今镇巴)、西乡间道(即“荔枝道”)挥兵进发。当发现洋巴道上的昭化古城之后,即派出张飞挑灯夜战马超,最终夺得古城,而此后便立即在此驻军,囤积粮草,随后以协助东吴为借口,从葭萌古城发兵,出剑阁西下,攻取成都,从而导致刘璋拱手投降,而之后刘备的蜀国便与魏国、吴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此地至今流传有“刘备得葭萌而成帝业”的说法。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曾屯兵今万源洋巴道附近,据险防御曹兵。

乐史纂《太平寰宇记》,首称洋巴道为“荔枝古道”。在诸多的蜀道中,唯有这条道路在盛唐李隆基时期最为繁忙。唐代天宝年间北运杨贵妃所嗜荔枝而极具盛名,并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荔枝道,即荔枝的官(驿)道。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皇命急宣,驿驶从涪陵县西妃子园或是从乐温县溶溪水河谷岸北,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进行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只见驿路上“奔腾进荔枝”的繁忙景象。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长驱千余里,荔枝宛然如鲜。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晚唐诗人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

北宋时期,洋巴道一度荒废。南宋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朝军队身着重铠,猛攻石泉县饶风关宋军,激战六昼夜未果。之后,金军又前后夹击宋军,宋军惨败,金(今安康)、均、房三州镇抚使王彦率残部,经荔枝道退守达州。乾道六年(1170),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作为使节去金朝(都城今洛阳)谈判国事,途经垫江县荔枝古道——封门关时作有《垫江县》的忧国诗。南宋诗人李曾伯过此也留下《入蜀垫江道间》诗云:“驿路交游熟,江山契分生。故人梅扑面,薄倖柳忘情”。展现当时驿路之景,及有借景生情之意。

明清时期,荔枝道为川陕往来商贸重要通道,因之再度兴盛。但更名为“洋渠道”,即今陕西洋县至渠县。北达长安,南至重庆(通过渠江、嘉陵江至重庆)。贩运的货物有盐、茶、丝、麻、黄表纸、棉花等山货,往返络绎不绝于荔枝道上。时有“一条白龙入川来,一条黄龙出川去”的民谣流传至今。《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故有“仅作商旅路,不绝千里客”的咏叹。

北段翻越秦岭,也有四条道,自西向东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四条古道。

陈仓道(故道)

陈仓道因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而得名,最早称作周道,又作故道。在青铜时代古陈仓道是秦岭古道的代表。北起陈仓(今宝鸡),西南出散关,沿故道水河谷至今凤县,折东南入褒谷,经略阳、勉县,至汉中。

李白在诗作《蜀道难》中唯一提到的两个地名:青泥岭、剑阁就在这条路上。

陈仓道在蜀道中路途最长,它绕开了秦岭山势最陡峭的部分,因此比较平坦,但相比其他三道来说要远得多了。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至凤县。这条古道在命名之前就已经是秦蜀沟通的重要道路。陈仓道曾演绎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

汉高祖刘邦采用韩信之策,明修栈道,转移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沿着艰险的陈仓道行进,从北出大散关攻占陈仓,最后进攻咸阳,还定三秦。

曹操翻越大散关,平定氐羌,夺取汉中;诸葛亮陈仓道出兵北伐曹魏;安史之乱,唐明皇仓皇西逃.......历史上陈仓道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而今古道荒芜在野草荆棘中。

1958年建成通车的宝成铁路,正是沿着陈仓古道,从宝鸡(陈仓)一路逶迤穿秦岭越嘉陵江至成都。

褒斜道

在古代,褒斜道是秦川通往巴蜀的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主干道之一。因褒斜道沿关中渭水支流斜水与陕南汉水支流褒河而行,故名褒斜道。褒斜道是中国古代横跨秦岭天险,由关中入蜀,为时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也是一条世界上最早使用人工建造的栈道。它全长380公里,其中有249公里是完全依靠人工建造而成的栈道,途径秦岭深处,其间多处水流湍急,树木丛生,其中的危险不言而喻。

虽然地理环境如此险峻,但古人为了连接秦岭、关中、巴蜀等地的交通和贸易,依然踏上生死险途,在河谷悬崖上凿孔,横放木头作为悬梁,竖立木头为梁柱,在木头横梁上铺设木板,以此修成褒斜栈道。

褒斜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可见其历史悠久。历史上周文王、周幽王、刘邦、曹操、诸葛亮都与褒斜道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秦岭和巴山之间,有许多条栈道,而这当中又以褒斜栈道最为出名,被称为“蜀道之冠”。然而它的辉煌只持续到了唐宋。唐宋之后,褒斜栈道的地位已经逐渐衰弱。但是,历史上,褒斜栈道在交通、军事、贸易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尽管现在这方面的价值早已经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所取代,但是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条最早开凿的人工车道,其历史意义仍然无可代替。特别是在一千多年以前,以当时的条件,要想在悬崖边上凿通这么一条通道,又何止是难于上青天。

直到现在,除了二河高速和西城高铁穿越秦岭外,褒斜道仍然是陕西关中通往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傥骆道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从长安去汉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称骆谷道;而汉中去长安,自洋州道兴县(今洋县)向北要先越傥水、入傥谷,故又称傥骆道。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经厚畛子,越兴隆岭,沿酉水河经华阳至洋县,全程425公里。是连接关中和汉中的三条栈道(另两条为褒斜道和子午道)中,最短、最快捷的一条,也是最险峻的一条,古代行旅牵骡马驮行李,日行60里,八天可以走完全程。历来以军事用途居多,乃“奇兵天降”的不二选择。

早在秦汉时期,傥骆古道就已形成,但是直到三国时期,才有历史记载,较其他蜀道都晚。

三国时期,傥骆道多用于军事,是魏、蜀两国交战的一条重要通道。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24年)三月,魏国大将军曹爽,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从傥骆道长驱直入,企图侵犯蜀国。蜀军大将军费祎抢占老君岭,截断魏军的退路。曹爽率军拼死苦战,伤亡惨重,最后大败而归。

蜀汉延熙二十年,即公元257年,蜀国大将姜维趁魏国关中兵力空虚之际,从汉中率军由洋县傥谷北进伐魏,前锋到达芒水(今周至县黑河口),但魏军却坚壁不出,姜维只好班师回汉中。

唐代,傥骆道曾一度繁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达11处。建安四年(783年)德宗避乱南郑,广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傥骆。

唐代以降,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的经济地位不复往昔,关东通往河南湖北的武关道,关西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地位凸现,傥骆道不再整修,逐渐衰落。南宋初年,烽火连绵,金兵所到之处,大焚驿舍,铺兵逃散,邮驿中断,傥骆道随即废弃。

到了近代,随着佛坪县城东迁至佛坪袁家庄,108国道(周城公路)开通,傥骆道已被废弃,再也见不到各色风尘仆仆的旅人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异,还有无数的英雄轶事和传奇故事在山民间口耳相传。

子午道

子午道是翻越秦岭的一条重要的古驿道。子午道的北端,起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终南山子午峪口。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子午古道与汉长安城南北中轴线相对,故得名。它北起秦岭终南山子午峪,南到汉中市西乡县子午镇,全长330公里。

子午道的历史比翻秦岭的另外几条道路褒斜道、陈仓道和傥骆道的时间要早很多,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历史上,子午道最为冷落,不及褒斜道、故道名头响亮,但有几桩往事,颇值得一提。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公元前207年,在“鸿门宴”上逃得性命的刘邦,从霸上(今西安市东白鹿原)去往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就任汉王时,走的就是子午道。为了防止追击、同时也为了麻痹项羽,表明自己无意北返,刘邦在进入汉中后,命人一把火烧毁了栈道。

汉元年(前206年),刘邦用韩信计,派周勃、樊哙领军万余,着手修复一年前烧毁的子午道,扬言要从此进攻关中,自己却亲率大军,绕道陈仓,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陈仓道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名扬天下,子午道却一直寂寂无名,须知,没有子午栈道的掩护,汉军焉能“神兵天降”,一鼓而平三秦?

公元228年,东汉王朝已被曹魏篡夺,偏居西南、矢志兴汉的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时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的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丞相率大军沿褒斜谷进军,他则选劲卒万余人,径出子午谷、直逼长安,进而陷潼关、绝援兵,配合主力,一举拿下整个关中平原。诸葛亮认为该计过于冒险,没有采纳,坚持沿大路进军。

从219年魏延任汉中督导和汉中太守以来,十年之间,对当地山川、人物应该了若指掌,此计虽险,未必不能成功,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古来精彩绝伦的胜仗,鲜有不险。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否则,我们还会为鞠躬尽瘁、“出征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丞相而“泪满襟”吗?

公元745年前后,此时的盛唐正处于天宝年间,已近古稀的明皇唐玄宗,为了满足贵妃杨玉环品尝新鲜荔枝的愿望,下令开凿“荔枝道”,其北线(汉中往北),即利用了子午道。自此,“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驿使们冒着生命危险,昼夜不停穿梭在狭窄险峻的栈道上,稍有不慎,马坠人亡,就是为了小小的荔枝。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率军攻破了潼关,李隆基在鼓角争鸣的硝烟中,一路如惊弓之鸟,仓皇逃奔西蜀。谁知才出长安不过百里,一路护驾的禁军竟然在马嵬坡哗变,在士兵们的威逼下,万般无奈的李隆基不得不下令赐死了一代佳人。设想当年若能体恤民力,勤俭戒奢,二人命运何至如此?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叶,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进军陕南,走的仍然是子午道。到1958年,西万(西安-万源)公路修通后,古道废弃。

今天的子午道,过金仙观,即已无硬化公路,只有一条土路深入山间。

白云千载,古道悠悠。倘若大诗人李白活到今日,乘高速高铁飞机入蜀出川,还会“噫吁嚱,危乎高哉”吗?

后记:悉知巴蜀乃天府之国,余于疫情稳定后受邀至蜀中,自天而降落双流,然蜀道之难,早有耳闻。今网上遍搜古蜀道之史料,编撰此文,亦不枉此巴蜀之行。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