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息烽是哪里(息烽县名字的由来)

时间:2023-04-15 09:31:37 来源:[db:来源]

揭去神秘的面纱

走进贵州贵阳息烽

文丨邹雁鸿

  1

  

  虽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但息烽还是第一次来。印象中的息烽总是跟红色经典联系在一起,而至于它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并未多去留意。所以,息烽对于我来说,其实是陌生的。尤其当我踏上它的土地,被四周厚重而浓郁的雾气笼罩的时候,更增添了这份陌生感。站在浓雾弥漫的息烽城,我最渴望的便是拨开眼前的浓雾,去一睹她的庐山真面目。

  

  是的,浓雾弥漫是这座城留给我的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不管走到哪里,雾气总是挥散不去。南山的雾诗意而多情,将薰衣草的绚烂、玫瑰的娇艳藏于朦胧之中,让你在半遮半掩中去想象那含蓄的美好;猕猴桃种植基地的雾固执而霸道,将浩翰无边的绿色海洋以及整个县城的沟壑纵深都揽入怀中;而青苗寨的雾是扑朔迷离的,那些真假难辨、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难以考证的历史悬案,在飘散着零星小雨的山林间越发显露出神秘的色彩……雾中的息烽似烟雨的江南,如孤岛般的重庆,但我知道,这些都是她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息烽。

  

  2

  

  明朝末年,四川道人半月云游于南望山麓,发现一个天然的大溶洞,洞内宽阔敞亮,自然天成,半月认为这是一个修仙炼道的好地方,于是便取名玄天洞,留了下来,从此,香火日渐兴旺。

  可是就在抗战时期,玄天洞的道士、香客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荷枪实弹的军警,因为“西安事变”发起人之一的杨虎城将军被转移到洞中囚禁——这一关就是八年!

  

  这八年中,杨将军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外界唯一的联系也许只有那份他自己出钱订的报纸。他每天翻阅报上有关于抗战的消息,然后低头沉思。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爱国军人,深陷囹圄的他,其内心的沉郁可想而知。他不能带兵杀敌,为国效力,只能站在寒气深重的台阶前凝望远方,想来心中的阴云也如浓雾一般难以消散吧!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还有什么能够比将他困于洞中,剥夺他上阵杀敌的机会更大的惩罚呢?

  玄天洞口有一棵古樟树,大概五百年的历史,杨将军被囚禁的时光中,常在树下教儿子拯中读书。八年的时光相对于樟树五百年的岁月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樟树以沉默、超然的姿态俯视这对挣扎于乱世的父子,世间的刀光剑影、杀伐掳掠,与她又有什么相干呢?因此她在四季更迭中依然自顾自地生生不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百年的光阴刻在樟树的年轮里,八年的时光同样刻在南望山麓的洞穴中。山下的我抬头往上看,此时的玄天洞,竟像一张正在呐喊的嘴,状如困兽。耳畔忽然回响起杨将军在洞中的怒吼:这种日子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要么把我杀掉,要么把我放出去抗日!眼中浮现的是杨将军在囚室木板壁上写的留别诗:离别只为民折磨,不幸当初渡片河。玄天风景真难别,万壁风声鸟唱歌。玄天处处桃源地,鸟语花香有人家,重重叠叠山峰奇,道路崎岖谁为嗟?八年的时光定格在几十万年岁月的沉淀中,仿佛将军无言的抗争。

  

  3

  

  到息烽集中营是采风的第三天。连续两天的大雾慢慢消散,天气逐渐放晴。阳光冲破厚厚的云层,将光影投射在树叶、房屋、石板、池塘,甚至是每一个人的脸上,织就了一张悲悯的网,给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抹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我们一路追寻,将小时候在小说《红岩》中读到的“小萝卜头”、齐云峰、疯老头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在残破的茅屋砖墙间去凭吊那些不屈的魂灵。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是息烽集中营的幸存者。抗战中因揭露四大家族和国民党的腐败行为,被秘密关押于息烽集中营近两年,后来转到其他地方囚禁。1944年,国民党当局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将其释放。关押期间,马先生被囚于一间低矮、潮湿、阴暗,连腰都直不起来的“感化室”中,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外面还有四个特务看守。我猫身进去体验了一下,没多久便被混浊而压抑的空气逼得透不过气来。我一只脚踏在囚室外,另一只脚置于囚室中,同时感受着人间与地狱区别。感慨当年的马先生是以怎样的意志在这暗黑的方寸之地去抗争、去坚守的?

  这时,正午的太阳正高悬于空,铅色的云雾渐次退去,天空呈现出越来越明朗的蓝色。我想,每一个坚守信念的人内心都有一束光吧!就是这束光、这束未曾熄灭的光照亮了自己以及迷途中人前进的路程,就算再艰难、再困苦,也会咬着牙关走下去。

  讲解员的声音引领着我们,走过这段浓缩在四十分钟音频里的最黑暗、最不忍直视的历史,走过阴霾、走过黑暗,走向光明……

  

  4

  “位于乌江南岸、地处黔中要塞的息烽,历史悠久。底寨车田河及境内溶洞中发现的石斧、石锛,将其历史追溯到石器时代。乌江岸边的温泉镇三交村三妹岩上的古岩画,流长镇四坪村古坟坝的东汉古墓葬群,证实在汉代以前,其人类文明已在乌江岩边诞生、兴起。养龙坑长官司、底寨长官司,成立于元代,说明其在当时已有了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关于息烽最古老的记忆,但这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关心的是“息烽”这个名字的由来。

  明末,朝廷军队平定县境内的地方少数民族叛乱,欲将地名定为“诘戎”。而崇祯皇帝认为“诘戎”一名欠妥,如果不断诘问所谓的刁民,不利于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于是划掉“诘戎”,再度赐名“息烽”,并题“息息相关,烽烟永靖”八字,至此,“息烽”之名正式确立。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1949年,属贵阳专区 ……从“诘戎”到“息烽”这两个名字的替换,体现了崇祯这个悲情皇帝内心仁爱的一面,让人为之动容。

  浓雾散去后的息烽明媚多姿,平和安静。一如她的名字。但愿此地再无烽火——但愿人间再无硝烟!我想,这才是揭去神秘面纱后息烽的本来面目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