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是哪里(威县为什么叫威县)
在我国古代,由于朝代众多、地形变化等原因,行政区域变化、治所搬迁更换是常有的事,但是一般来说,治所搬迁往往只会在方圆百里之内进行,比如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自春秋战国时候设县到现在,它的治所一共设在了三个地方,搬迁了两次。初设县其县城在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冠县东古城镇,金代时县治搬迁到离此城40里的地方,今天为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1955年又将县城搬迁到了现址,距离北馆陶镇20公里,隔卫运河与东古城镇相望。
馆陶县治所的迁移
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县或者说州治所的搬迁,却是跨越了直线距离136公里,并且中间还隔着两个路(元代的比较高级政区,元代时行政区管理层级是省管路、路管州、州管县)。这个县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威县。
今天的邢台威县和石家庄井陉
今天的威县这一带,在元代之前曾经属于广宗、宗州、宗城等行政区域,为什么到了元朝的时候突然就叫威州了呢?它的名字来源于横跨两个路之外的、今天属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
这一下就看到了“威”字了吧。可是两者是怎么发生联系的呢?
事情还得从金朝末年说起。那时候金朝面临蒙人的大军压境,采取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位于今天河北中南部和山东省北部一带的由于战乱带来的地主武装势力进行了分封,希望以他们来抵抗蒙军的进攻,这些势力最大的有九个,被金朝封为“公”爵,史称“九公”,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可以自己代表朝廷收赋税,也就是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是这些人都相继战败或者投降了蒙军,蒙军为了让这些投降者放心,许诺他们其领土、军队不变,这些人还有官职,被称为汉世侯。其中位于今天河北中南部乃至于河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的属于真定世侯史天泽,他共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
史天泽的辖区
在这其中的威州的治所就位于今天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当时这里也是井陉县的治所。在宋朝的时候井陉县还是普通的一个县,属于真定府。金朝天会七年,升为了州,名字为“威州”,只管辖一个井陉县。
而在几百里之外的洺州,在位于今天的威县县城北30多公里的七级镇中古城村,金朝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在那一带重新设了一个洺水县,这个村子成为了洺水县的治所。
从以上的情况看,威州和洺水县都是金代设置的,不过两隔相隔几百里,还不是一个州,又怎么把名字“过渡”给洺水县的呢?
蒙元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开始对上面所说的史天泽等世侯动了手,因为他们在国家腹地,又是可以管民管军的割据势力,可谓是心腹大患。
以史天泽的势力为例。先是在窝阔台汗四年把相、卫二州划出,立彰德总元帅府。其次在窝阔台汗八年把邢、洺、磁、威四州划出,,设邢洺路总管府。第三在窝阔台汗十三年,把祁、完二州划归顺天路,至元二年,滑浚二州划给大名路总管府。这样一来原来他所辖的十一州之地就只剩下3州之地了,虽然后期又有其他的州划入,但面积已是大幅缩小。
威州和洺水县两县之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窝阔台汗八年的把邢洺磁威四州划出,设邢洺路总管府之后。蒙哥汗二年(1252年)邢州单独划出,在中统三年(1252年)升顺德府。剩下的洺磁威三州自成一路,在至元十五年升为广平路。
金朝地图上的邢、洺、磁、威四州
元朝时的广平府路和顺德路,以及飞地井陉
对于威州和洺水县来讲,窝阔台汗八年设邢洺路总管府的时候,把属于洺州的、金末设置的洺水县划给了威州管辖,蒙哥汗二年把威州州治由井陉迁到了洺水,此时威州辖洺水和井陉两县,州治在洺水。隔真定路、顺德路两地管辖着井陉县,这种相隔如此远的飞地在我国历代州区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这和蒙元采取的“投下食邑”制度有关。投下是辽语,相当于汉语里封地的意思。每个蒙人王公和勋贵都有自己的世袭封地,也就是投下。汉世侯的辖区被取消后,又把他们的辖区分给了蒙人内部的王公贵族,有的人就拥有了不同位置的投下。后来要把投下食邑设为路州了,同一贵族的投下不管在不在一起,都用同一个政区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贵族不同地区的投下用同一个名字的情况。
广平路也就因此管辖起了几百里之外的井陉县,威州的名字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从几百里之外因为州治的迁移过渡给了洺水县。不久把洺水县撤销,省入威州。明朝时威州降为了威县。虽然后来治所有小距离迁移,但是威县之名一直用到今天。井陉县治迁到现址之后,原来的威州治所所在就成为了今天的井陉县威州镇。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