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数码 >

故宫要逛多久(故宫为什么不要去三次)

时间:2022-09-15 14:31:05 来源:[db:来源]

故宫,念及这两个字,忆起是群臣朝拜,康熙平定藩王的帝威。

影视剧中经常拍摄宫中光景,背景多源为曾居住故宫的帝王故事。时代所幸,我们可以买票观赏故宫的辉煌和历史明珠,深入体验宫墙间的沧桑变化。

而为我们开辟和平年代的毛主席曾三次携队临登故宫城墙,那扇宫门始终如一尘封,是何缘由致使主席四天内三次上紫禁城楼,却坚决不入故宫?

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和隐情?

一、三临故宫,绕行一周不入,悄然离去

1954年上旬,正值北京的晚春,涌过寒冬万物复苏,正如朱自清笔下描绘的《春》,万象更新,蓄势待发。依照时任的故宫博物院保卫科科长韩先生回忆,毛主席曾三次游览紫禁城。

对于毛主席来说,故宫是其青年时期万分憧憬的地方,所谓顾欲而牵,所以此间行程情绪高昂,兴致勃勃。

俯瞰整个北京像是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回字结构层层嵌套。这里是许多朝代都城所在地。老北京分为外城平民区和内城富人区两部分,内城中建设着皇城。

故宫分为前朝和后宫两部分,从京城中轴线来看,午门建立中轴线上,其间的正门专供皇帝使用,东西两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再往外左右两翼掖门是文武官员出入之道,进入午门便是故宫内景。

外围红墙矗立成矩形,包围住整个紫禁城,分有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和神武门,是通往外部的通道。红墙四角立起四座瞭望角楼,与城墙、城门楼、护城河构成整个防御系统。

毛主席初次登墙是在1954年5月17日清晨,从神武门登上城墙。神武门在紫禁城北城墙中央所开,与中轴线上午门正相对。

当时,毛主席一身灰色中山服,手执竹竿,步步登高,立于神武门牌匾之下远望,虽已不似少年欢,仍意气风发。

神武门后,毛主席从城墙步行道向东而行,悠然自在,路过东北角的瞭望角楼向南前进。众人皆以为毛主席实现故愿,自是从东华门进入故宫参观一二。

恰恰相反,主席并无进入故宫的想法,只是在距离东南角约四十步位置坐着马扎休息,之后西转来到故宫正门,也就是午门。

1925年,紫禁城更名为故宫博物馆,珍藏着许多战乱时保留下来,还有后期爱国人士捐赠的宝物。毛主席观赏了午门楼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后,傍晚时分,安静自午门楼而下,乘车离去。

第二次临于故宫是在5月19日晌午之后,毛主席再次乘车到故宫参观午门楼内展厅,观赏至精彩之处,主席更是仰怀惊叹。

后从午门沿城墙向西,经过西南角楼到达西华门时,身影被几名游览学生发现,引起高呼“毛主席万岁!”这一嗓子可谓高昂,人群跟着向主席所在之地涌动,民众对毛主席的崇拜敬仰之情倾泻而出。

毛主席本意从午门离开,但因小插曲导致故宫城墙下人山人海,只得从西华门匆匆离去。

第三次前来是在5月20日,主席乘车到神武门内,再经掖门登上故宫城楼。依旧并未推开那扇门,选择了一条同头一回路线完全相反的道路。

沿着城墙向西而行,转过西北角楼,途径西华门东转至午门继续观看文物展,驻足欣赏赞叹。期间主席与陪同人员留下珍贵的合影一张,眉目灿然,负手而立。

与之前相同,主席从午门下楼返回。三次游览在四天之内,三过故宫门前而不入,而这三次相游却已绕览故宫一周。

二、狼烟四起,打响文物保卫战

毛主席三到故宫游览,除了城楼俯瞰,更是对文物展览恋恋不舍。建国前中华民族深陷沼泽,八方风雨,联军侵华十室九空。那么毛主席所观赏的宝贝是如何从兵荒马乱的时代留存下来的?

1948年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正式对北平完成合围,只需一声令下,解放北平触手可及。战局明朗,毛主席却满面愁容,城内的东西让他放心不下。

12月17日毛主席亲自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人关于北平解放的注意事项。要求北平应尽量寻求和平解放,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天坛、圆明园等建筑,即使占领北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要耐心去做。

同时,指挥部必须同每个作战部队保持电话联系,清楚每一步进展,绘制文物古迹区地图,人手一份,计划精密。毛主席特别嘱咐要同各大学学生联系,一同商议如何减少文物损失。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再次强调保护故宫,因此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里,这些文物古迹才得以保存完好,方有如今气势恢宏的故宫。

故宫文物在解放战争之前就曾遭遇过重大的变迁,此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战事紧迫,全面抗战势在必行,外敌对故宫珍藏宝物虎视眈眈。当时身在故宫博物馆的首任馆长易培基等人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快刀斩乱麻,免去犹豫,他们商议后便迅速行动。文物封箱南下首赴上海,再转南京,途中抗战局势更加紧迫,南京危矣,不得已文物迁徙兵分三路,颠沛流离。

近十多年流浪辗转,文物最终悉数回归,保存完好。这其中定离不开易培基等人在背后所做的努力。

三、志同道合,家国天下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收到过不少奇珍异宝,不过都尽数交给有关部门。除了捐赠文物外毛主席还经常向故宫借书画,每次都会标清归还时间,同故宫人员打交道时发现他们大多是小学文化,毛主席语重心长说道:“这可不合适,你们要好好学习文化。”

不论战时还是建国后,毛主席都对故宫的始终如一,可他一生却未曾踏入故宫半步,毛主席和故宫有什么重要渊源,使得毛主席三故宫而不入的举动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事实上,毛主席与故宫的第一次相见要追溯到1918年,湖南督军张敬尧派兵镇压学生运动,为了声讨张敬尧和宣传新思想,25岁的毛主席第一次来京。怀揣着为国为民的志向,做了一阵子名副其实的“北漂”。

进京路可谓坎坷,1918年8月15日,毛主席与萧子升,罗学瓒等20多名新民学会成员人从湖南出发前往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不料火车却在河南彻底罢工。大雨冲毁了路基,却未浇灭这行人前进的脚步。

第二日他们一行人步行至60公里赶到许昌,再乘坐火车经过两天两夜的跋涉最终到达北京。

初到北京的毛主席暂时居住在故宫脚下的福佑寺,当时已是落日黄昏,没来得及观赏。后来在老师杨昌济家借住,因居住过于分散,同蔡和森等八人租住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内。房子使用面积不到10平,典型的“一间屋子半间炕”。

吉安所左巷彼时叫做三眼井胡同。在这个小院的三间北房中,毛泽东八人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脚踩泥土前行,眼里志向坚毅,为留法勤工俭学四处奔走。

在湖南读书时,毛主席便深受杨昌济的先进思想影响,多次上门请教,那时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总是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听他们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救国救民的道路,两人日渐熟悉。

北京求学闲暇时,毛主席常与杨开慧一起漫步在各个公园小道上,偶然一次途径故宫门前。看到隔着金水河楼阁叠嶂,飞檐碧砖,雕刻栩栩如生,玉石顶在落日余晖下折射出万般色彩,夺人眼目。

这是毛主席和故宫的第二次重逢,此次游历所观之景在毛主席心里烙下深深的印痕,青年时期的他对故宫满怀好奇和探究欲望,却没有机缘入内仔细观赏。

杨开慧十分敬佩毛主席坚持早起洗冷水澡,哪怕寒冬腊月也无懈怠的自律,加之游览时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足以见得毛主席其人胸襟气魄。

而毛主席在获得志向相合的朋友同时,也收获了与杨开慧的爱情。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危患四起的时刻,风波未平。1919年,毛主席离开北京开始了将近三十年的艰难革命历程,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未再进过北京城。

四、时刻怀有敬畏心,不做李自成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可进入北平后,毛主席连续发了两次脾气。

第一次发脾气是在3月25日,毛主席一行人乘车前往清华园车站,在抵达颐和园途中,毛主席发觉士兵都背着枪,且枪刺面朝群众。人民翘首以待,庆祝解放胜利,端着刀枪实在不近人情。

警卫员此般是为保护首长安全,战争成功,余党未清。毛主席听完解释宽慰士兵:众目睽睽,那些人不敢行凶。之后警卫部执行严令,凡是首长出行,警戒人员须正面持枪,不配刺刀。

而第二次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中央机关在北京城的驻地选择上,“新北平”和古城改造两种主张僵持不下,毛主席表示:“我不学李自成,不住皇宫。”拒绝驻扎中南海地区的建议。

这里所说的中南海地区是指中海和南海,原名太液池(西苑),位于故宫西华门对面,最初辽金在这里沿湖建造宫殿——太宁宫。

到元代时,忽必烈大规模扩建,西苑成为元代皇宫的一部分,明成祖曾将燕王府设在太液池湖畔,迁都北京后整个西苑成为明皇宫行宫。

乾隆年间,完成中南海主要建筑的修建,后一直是皇家游宴胜地,民国时期曾设总统府、大元帅府等。

如此看来,中南海地区一直是非富即贵的象征,是以毛主席才坚决不住“皇宫”。

奈何少数服从多数,毛主席这才勉强接受安排。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地区就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场所。不过毛主席心中的担忧并没有放下,他依旧害怕入驻中南海的干部们被胜利冲昏头脑,浮躁莽撞,最后落得与李自成一样结局。

历史上,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称“新顺王”,招抚百姓,后在西安称帝。征战四方,本应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却死于村民之手。

为了预防与李自成殊途同归,给党内人敲响警钟,顺便告诫自己,接下来的道路依旧要紧着精神,深思熟虑。

在这期间,毛主席多次谈及李自成的故事,表示:“我们进城,不是李自成进城。”

对于毛主席来说,故宫不止是文化精粹,更是自省的镜子。毛主席革命的初衷就是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

故宫凝聚着封建社会的缩影,毛主席是想做人民的领袖,而不是封建的传承者。

因此象征着皇权制度的故宫与毛主席的思想相悖,艰难斗争这么多年才得来平等的时代,如今领导人再入故宫办公,岂不是枉费先烈和民族的努力。此番共产党进入北京城要坚持革命到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对故宫始终是一种审慎的态度,故宫处处彰显“富丽堂皇”,更有金銮殿,这与朴素节俭主义的毛主席格格不入。在延安根据地时,毛主席衣服就常有补丁,建国后也一如既往。

毛主席曾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见毛主席俭以养廉,啬己奉公的精神。

至此,毛主席三过故宫而不入,一是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压制不满,对阶级制度的剥削社会的抵制,二则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能时刻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群众着想办实事。

这样的中国伟大领袖,中国人永远敬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