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怎么形成的(女人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肚子太胖了,说是有湿气?
舌头肥腻了,说是有湿气?
大便不成形,说是有湿气?
一谈到湿气,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大家还能津津有味地告诉你,用这个方法、用那个食疗,可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这些年各大媒体宣传祛湿,从春天聊到夏天,每年都在谈祛湿,红豆薏仁煮起,艾条举起,大家伙儿也兢兢业业地照做了,可效果甚微。
十多前年我们还不知道湿气为何物呢,如今祛湿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祛湿乱象层出不穷,有的出汗祛湿,有的刮痧、拔罐祛湿……
感觉如今的人,活在了湿气的恐惧之中。
我们真的了解湿气吗?这些湿气是咋来的?怎样才能排出体外?这中间的窍门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也一直磕磕绊绊走在祛湿路上,还没上岸,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讨吧。
湿气一旦进入人体
基本上是从头到脚全方位的危害
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不爽,不舒服多半都与湿气有关系,尤其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
包括今时新冠病毒正蔓延不止,从中医来分析,也是“湿”毒作祟。
“湿”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湿”本是天地之间常见的六气之一,其气不时而至或太过不及才成为了人体的致病因素之一的湿邪。
中医懂得湿邪的病因病机,当然也有办法对付湿气。
湿气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人体内多余的废水和垃圾、毒素,用专业的话说,是水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之一。
打个通俗的比喻,可以把湿气想象成深山老林中的雾气,看不清摸不着,不仅阻碍视线,还影响整个环境的气机流动,风很难进来,湿气也把阳光挡住了,呆久了就胸闷、呼吸不畅。
湿邪活跃于长夏,也就是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盛,雨水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很多人好的差不多的湿疹、脚气、皮肤瘙痒,在这个时节又会卷土重来,让人防不胜防。
湿气一旦侵袭人体,它对身体最大的伤害,就是无所不到,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是它作乱的场所,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魔法伤害。
分析一下湿气是如何侵犯人体:
湿气伤及头部阳气 → 人容易头沉、头重、头晕伤及体表阳气 → 人容易皮肤瘙痒、湿疹、神经性皮炎湿气停留在关节 → 人容易关节疼痛、变形、麻木湿邪伤于下部 → 女子容易带下量增多,小便浑浊伤及脾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 → 大便不成形、腹泻、下肢浮肿伤及肾阳,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 小便淋漓涩痛伤及心阳,心阳不足导致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 胸闷气短、心悸、心慌湿为阴邪,它是阳气的死对头,故清代医家叶桂在《温热论·外感湿热篇》有载:“湿胜则阳微”。
一旦被湿邪势力包围住,整个人都陷入昏昏沉沉,看起来没精神,干啥也没兴趣,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困清窍,头蒙如布裹,看着好像不是病,但整个人的状态很低迷,极度影响奋斗青年干事的积极性。
湿气伤害的是这三个脏腑的阳气
心阳、脾阳、肾阳
当我们漫步在深山大雾之中,所至之处,皆是雾气弥漫,视线受阻,但只要太阳一出来,雾气自动消散,整个路途瞬间光芒万丈了,人也心情大好起来。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相呼应的地方,从而建立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哲学观,《灵枢·刺节真邪》说:“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种整体思考方式让我们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天地的运行规律。
对应我们人体,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山上的雾气。
祛湿同时也要提升阳气
心属火,就好比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心阳不足,人才容易胸闷气短、心悸、心慌。
反过来说,如果心阳旺盛,就好比太阳一出来,乌云就会散去,阴霾就会消失,大地变得干爽,阳气是湿气最好的克星。
运动可以提高心阳,阳气一升,湿气就会消散。
脾属土,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没办法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导致水液积蓄形成水湿痰饮。
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所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也不会有农作物,自然没办法生存了。
所以祛湿的同时一定要健脾,《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也是湿气源源不断产生的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肾了,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身体一片寒象,湿气很容易滋生出来。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一二了,祛湿不要光盯着湿气穷追猛打,还要提升阳气,因为湿为阴邪,需要阳气来化。阳气一升,湿气就会消散。
祛湿同时还要健脾
脾是参与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被称为“水之中州”。
如果脾气健运,我们吃进去、喝进去的水液,可以正常输布,既保证了水液的充分吸收,也能正常代谢掉~~
但是如果脾失健运,我们吃进去、喝进去的水,就很容易导致水液停滞,有人说自己喝水都会长胖,大概就是这种。
这种留滞的水液,弥散体内就生湿邪,凝聚体内则生痰饮,下注肠道则生泄泻,泛溢肌肤则生浮肿,这就是脾虚生湿、脾虚生痰、脾虚泄泻、脾虚水肿的机理所在。
所以你想要祛湿成功,你一定要知道健脾的重要性。脾虚才是湿气源源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现在很多人一边在祛湿,一边在损害脾胃,结果产生的湿气比去掉的湿气还要多,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嘛。
我们要警惕那些容易生湿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有三:
❶ 久坐生湿:常常坐办公室、运动少会让人体的经络气血不畅,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
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
❷ 饮食生湿:饮食有偏性,有的能生湿,有的则能祛湿。
一般来说,寒凉性的食物多容易伤脾,伤脾即会生湿。
比如:啤酒、牛奶、凉水冰水偏阴性,容易生湿。
比如:水果多是生湿的,水果多含水液,其性多偏于寒凉,于滋阴有益,于养阳则无所裨益。建议所有阳虚湿盛的人少吃水果或者干脆别吃。
比如:吃的过于丰盛,比如烤肉、火锅、麻辣等等,都会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而生湿气。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
❸ 外感湿邪:女性喜欢露腿、露肚子,在冷气四伏的夏天,非常容易招寒湿。
比如经常住在气候潮湿的地方、经常淋雨涉水、经常出入冷库、或者湿发入睡,头发没有吹干就睡觉最容易使湿邪侵入体内。
江南烟雨,路上的人根本不打伞,这样也会让湿气进入体内,如果此时出汗,就更容易出问题了。
还有的人在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湿气进入体内会积存起来,有可能当时并不觉得怎样,但是日积月累它就会在我们身体内作怪。
其实,祛湿最关键的不是等有了湿气再去用各种药祛湿,而是在生活习惯上注意点,在湿气还没形成的时候,就把湿气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不产生湿气才是祛湿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你常年祛湿,却没有效果?
过去十分流行的红豆薏仁水祛湿,很多人喝了很久,不仅湿没有根除掉,反而把脾胃喝的更寒凉了,这是为什么?
薏仁虽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效果,但味甘、淡、性偏凉,生用的时候是微寒性的,所以对于湿热证,它是合适的。对于寒湿,则是不适宜的。
另外薏仁作为药食同源的食物,作用和缓,单味使用,力度不够,就像我们用小米步枪,去对抗飞机大炮一样,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管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祛风祛寒都很能速愈,唯湿则慢。
常言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从临床来看,也是这样的,中医里评价湿是最难祛除,用了一个词语叫如油入面,想要剥离面团里面的油,那确实是太难了。
不同的湿,需要不同的组合拳
首先湿气从来不是独来独往的,而是招引其它邪气一起为虎作伥,遇寒则寒湿,遇热则湿热,遇风则风湿,积痰遇湿则痰湿!
聚集在不同的脏腑的湿,停留不同部位的湿,中医辨证开方的思路,用的方法会有差异,用药自然也都不一样。
一、寒湿:这个有分两种,外感和内生。
外感寒湿,很好理解了,比如我们在下雨天淋了雨,回到家,脱掉湿衣服,洗个热水澡,再泡杯姜糖水喝喝,泡个脚微微出汗,可能寒湿就排出体外了。
内感寒湿,常见的比如说肚子受凉,拉肚子、腹泻,可能一支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就能扭转寒湿内生了。
二、湿热:湿重以化湿为主,热重则以清热为主。湿热除了分湿重和热重,还要区别湿热于脾胃,湿热于肝胆,湿热于肺腑,湿热于大肠,湿热于膀胱。不同的脏腑,用药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脾胃湿热,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可以参考用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肝胆湿热,头面部的头晕脑胀、眼睛发红,耳鸣耳聋,口苦,湿热侵袭下焦表现为阴部瘙痒、小便黄等,可参考方剂:龙胆泻肝丸。膀胱湿热,肚子痛,很急,拉的时候很急迫,势如水注,且有轰隆有声,比较臭,肛门有灼热感,可参考方剂:葛根芩连片、二妙散。
三、痰湿:三高高发体质。
痰湿和其他湿最大的区别就是爱吃肥肉,无肉不欢,多有痰,胸闷,身体虚胖浮肿,全身黏腻(从里到外,皮肤头发,到大便)。可参考代表方剂:二陈丸。
痰湿体质一般男性稍微偏多,因为过度喝酒吃肉的缘故,痰湿还会引发肥胖(超级难减肥),三高、痛风等病症。
如果痰湿蒙蔽清窍,致头晕、头沉、头蒙,甚至血压高,应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这类情况,血压高须服用降压药,可配合化痰祛湿开窍的中药,可参考方剂:天麻丸。
最后还有一个风湿。对于长年累月的老寒湿,多伴随有风邪入侵,或者入肌肉骨骼或者入脏腑的,就更复杂,需要中医辨证开方,我可能会推荐祛风散寒除湿 温经通络的祛湿组合拳,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再进一步说,像一些老人的关节炎多是肝肾亏虚型的,表现为关节疼痛,并且有比较严重的头昏目眩、腰膝酸软等症状,这时候我们则考虑用独活寄生丸。祛湿没有特效药,也没有谁用都好使的神药。中医祛湿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讲究的是组合拳,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有证,中医就有方。
若因为自感湿盛、湿重而出现了不适症状,建议找明医面诊,并遵守医嘱,我们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一同并肩作战,一定可以迅速取效的。
-
为什么舌苔发白较厚(舌苔很白很厚是什么病)
2023-02-26 -
多发性脂肪瘤怎么治(消除肿瘤小偏方)
2023-01-25 -
薏米炒多久熟(薏米炒熟好还是不炒好)
2023-01-12 -
治疗前列腺炎哪个好(慢性前列腺炎有什么症状)
2023-01-07 -
满脸痘痘怎么办(什么办法去痘痘快好)
2022-12-30 -
阳痿是什么意思(19岁有前列腺炎是不是玩完了)
2022-11-22 -
怎么样才可以去眼袋(6种方法有效消除眼袋)
2022-11-18 -
为什么冬天脚冰凉(为什么冬天坐着脚冷)
2022-11-17 -
多久熏一次艾(艾条一般要熏多长时间)
2022-11-02 -
肾虚多久恢复(肾虚恢复的几个阶段)
2022-10-18 -
肾虚补多久(10年手y多久能恢复吃什么药)
2022-10-05 -
痘痘多久结痂(痘痘挤完掉痂了还是鼓的)
2022-10-04 -
怎么去湿气(健脾去湿气最好的三个方法)
2022-09-29 -
足贴贴哪里(艾草贴使用方法图片)
2022-09-05 -
发汗要多久(儿童发汗一般多久)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