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禹城是哪里(古代禹城是现今哪里)

时间:2022-07-16 15:31:06 来源:[db:来源]

苇河岸边是家乡

作者/王河北

梁河社区苇河大桥

“苇河水,宽又长,苇河岸边是家乡”。

我的老家就位于山东省禹城市城南,苇河南岸的辛寨镇王家坊村。2013年初夏,因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全村父老都上楼迁到了村东北约3里地的梁河社区。梁河社区北边即是日夜流淌不息的苇河。苇河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养育着一方善良、勤劳的乡亲们。

我自幼生长在苇河岸边,可以说苇河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把我滋养长大。

据确凿历史资料记载,自明清大移民开始,苇河两岸先后就有40余个村庄在此立村居住。600余年来,苇河两岸的乡亲们世世代代在这里不忘初心,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形成了独特的乡俗民风民俗苇河文化。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这方热土充满着特殊的感情。自童年孩提时代,我的爷爷、父亲就经常给我讲述乡亲们其乐融融,和谐相处,与命运抗争,与日寇、杂团恶势力争斗的一幕幕往事。尤其是我的爷爷,他虽然目不识丁,但也许是天性使然。夏天的夜晚,在月光和繁星的陪伴下,我和弟弟总是死缠着他,让他给我们讲述那些从前的故事。博学的爷爷能从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一下子讲到“元明清”,尤其让人折服的是:历代上的重大事件、历朝历代皇帝的前后顺序,他老人家竟然一点都说不差!

先锋村苇河大闸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我也特别对苇河岸边各个村庄的村名来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等产生出浓厚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求学,也格外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后来当了一名教师,我最喜欢、也最愿意给孩子们讲述的就是历史课。现在想来,这也许是继承了家族的遗传基因吧!

最近几年,常年劳累操心,87岁的母亲患上了“失忆症”。痛苦和惋惜之余,也常常自责自己,也许是平时繁忙的工作,繁杂的生活琐事缠身,致使自己对母亲的孝心还做得不够到位?反思之余,也常常思考,到底采取些什么方式去补偿她老人家呢?

于是,假期、双休日等闲暇时间,我便经常用电动三轮车“老年乐”拉着母亲沿着苇河两岸的各个乡村散心、游玩,解闷,以打发休闲的时光。这个时候,我总是顺便通过拍摄些乡村照片,询问采访当地知情老人,观察村碑、村貌等手段,了解苇河两岸村庄的风土民情,探访村里古老的寨墙、牌坊、房屋古老的建筑、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等。几年下来,屈指算来,竟然掌握了不少第一手珍贵的村史资料。

记得每到一个村庄,常常是先到农户家中仔细探看一下人家的家谱,再深入田间查看墓碑上遗存的文字痕迹,拍摄几张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的照片,然后就找一些年长者、或者是有点文化且爱好历史的村民们详细座谈。不强求阳春白雪,尤喜欢下里巴人;不强求历史出处,正史野史,达官显贵,江湖庙堂,只探求散落民间,广为流传,信口可捻的远近奇闻逸事。这种采访方式,立即拉近了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大家往往是一下子就被激发地打开了“话匣子”。岂不知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闲言碎语”,里面可能还真的藏着许多村庄的“庐山真面目”呀!

回家后,总是立即查阅一下相关的文史资料,将打听到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史料和趣事,仔细进行加工归纳“打磨”,整理成日记体一样的文字。每到这个时候,总觉得心里一下子就放松了许多,俨然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夏季的苇河

自己所整理的这些文字材料,纯属有感而发,有事叙事,不限体裁,随意发挥,涉猎范围广,正史野史掺杂其里,传说奇闻兼备。日积月累下来,乡亲们竟然给取了个“当代蒲松龄”的雅号。戏说归戏说,我却乐此不疲,一直愿意在大家的欢迎、期盼中,独辟蹊径地在这条文学小道上持续走下去!

屈指算来,自2018年5月份至今,自己所写的散文、随笔、小说、游记、民间故事、传说等已达百余篇。其中,先后整理挖掘了50余个村庄的有关史料,先后在禹城文学公众号《史志花开》、《人文禹城》以及《禹城市报》、《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日报》、《德州》、《德州晚报》、《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杂志等主流报刊发表。

没想到的是,每一篇文章的出笼,都博得了较高的浏览量,颇受乡亲们欢迎。乡亲们普遍认为,深入挖掘抢救那些即将消亡的乡村历史风貌,把几多即将消失的村庄历史浓缩成书面文字,给广大乡民留下历史的印记。我在确实给庄乡爷们儿做着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善事、特有意义的重要事儿。还有的同事说:我在与时间赛跑,帮助乡亲们抢救即将丢失的村史,帮助乡亲们寻找逝去的“乡愁”。

经过几年来的奔走和努力,我自己也感到颇为欣慰: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为乡亲们留下苇河的乡愁记忆,也的确填补了禹城乡村历史研究方面的的一些空白。陪伴母亲乡村游,本身也是行孝尽孝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和不少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捕捉那些鲜为人知的村庄信息,挖掘整理村里那些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历史故事,更是行善积德,造福乡梓的善举。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村庄的城镇化,社区化改造进程也必然会日益加快,很多村庄拆迁也已成大势所趋。在村庄落幕之前,争分夺秒抢时间,挖掘整理乡村历史,用浓浓的文字和珍贵的照片留存那些乡愁记忆,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此,衷心感谢受访村的各位支部书记、村长、文书“三要职”以及广大的父老乡亲们,是大家的热切期盼、鼓励、欣赏和厚爱,才给了我持续创作下去的勇气、动力和激情。我还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创作也多次得到禹城市委宣传部、禹城市作家协会各位领导和全市广大文友朋友的热情帮助、指点和认可。特别要感谢辛寨镇党委王立斌书记,给予我一贯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相信,大家的鼓励和启发,必将成为我继续努力前行的不懈动力。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自己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将搜集、寻访村史的工作持续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即将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又禁不住翻腾出那首《父老乡亲》的旋律: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摄影、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等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本文由人文禹城作者王河北原创,欢迎人文禹城,一起长知识、了解家乡史、掌握家乡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