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新关在哪里(三关)

时间:2022-04-20 15:31:48 来源:[db:来源]

摄影:王爱军

迁西长城,

处处有风景,段段有故事。

厚重深沉的古堡和质朴精美的村落,

沧桑雄伟的关城和四时皆景的山林,

勾勒出季季皆不同的壮美景观。

千载绵延的文化脉络,

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

交织着民族大义,彰显着家国情怀,

演绎出了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

来迁西,看长城,

从潘家口开始……

潘家口关及其关城位于迁西县汉儿庄乡,原址西南距三屯营蓟镇总兵府旧址约24公里。此关位于两山壁立、一水中行的崖口,曾为河北平原通往东北的重要通道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1979年潘家口水库蓄水,千载名关没于水下,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

长城美景

长城故事

春秋战国时,今潘家口关隘名为“令疵塞”,因迁西之地春秋时属令支(又有“令疵”“不令支”“泠支”“离枝”等名)国地,故名。时为天下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览》载:“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位于山西灵石县南关镇)、冥阨(又称冥厄,今河南平靖关,鄂豫交界处)、荆阮(紫荆关)、方城(河南楚长城)、殽(函谷关)、井陉、令疵、句注(雁门关)、居庸。”

汉、唐时,称其为“卢龙塞”,因其两边之山古称卢龙山而得名。“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彰显了该关的重要性。李广北击匈奴,曹操东征乌桓,均曾由此出塞。卢龙塞成为了重要边塞的典型代表,频频现于诗家笔端。“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卢龙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芜晓不飞”“霜雪卢龙塞,风烟骠骑营”……

“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据学者刘汛涛考证,此关即为宋、辽、金时的“松亭关”,为南北政权争夺的要塞。

明朝时松亭关更名为潘家口,相传因曾有潘姓将军驻守。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于今址(原松亭关旧址)建潘家口新关,原潘家口旧关废弃(原关位于其东北方向2.5公里处的小河口,已被水库淹没)。《四镇三关志》载:“潘家口新关,嘉靖四十一年建,通骑,冲,旧关不守。”《卢龙塞略》载:“城土,高二丈二尺,周二百十九丈六尺,门曰西、曰南,居百二十家,教场城南。”万历四年〔1576〕七月,戚继光曾予重修。其后,潘家口关城逐渐发展演变为自然村落,即潘家口村。

20世纪80年代,据河北省长城考察队调查得知:该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墙石砌,有四门,门楼砖砌,东门为关门,长城墙体从东门向南北延伸。城四墙,边长166米、周长664米、城墙高6.6米,有垛口墙和马道。

潘家口关扼守要地,《畿辅通志(光绪)》载:“潘家口关……山势西北高峻,城负山麓,可通马。阻河为险,为滦河上流。春秋水深丈余,入夏或数丈,波流甚驶,帆樯上下相接。北通热河,南经迁、卢、滦、乐、昌五邑。顺流而下,实水路要冲……外通喜峰口大川,河口并擂鼓台东西空,通骑,冲要;蔡地谷,次冲;其十八盘,通步,余山俱险。”

清代,潘家口成为滦河水运重要的集散地。

民国初期,滦河水极为兴旺。潘家口仍为水路要道。

潘家口关长城及滦河

 甘博(Sidney D. Gamble)摄于1924年—1927年间

潘家口关边墙一角

 甘博(Sidney D. Gamble)摄于1924年—1927年间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潘家口关成为抗击侵略的要隘,并发挥了极大作用。长城抗战之后,潘家口被日军占领,并设立“航运税务局”和驻军据点。1945年,日军投降,撤出潘家口。

1933年3月29日长城抗战中的潘家口关城南门

因修建潘家口水库,1978年原潘家口村620口人远迁至柏各庄农场二分场。1979年12月,潘家口水库蓄水。千载名关没于水下,以另一种身姿——水下长城,续其辉煌。

1977年潘家口村

潘家口关城南门 刘禾田/葛彬 摄于1978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