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怎么样(长治的发展)
20公里的环城河道构筑起海绵城市的生态水系。冀小军摄
“三河一渠”的新颜就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写照。李宁摄
“一河碧水绕城流”的梦想变为现实。李宁摄
漳泽湖生态治理后的“西水”风光。李宁摄
老城区改造后,海绵城市的幸福表情。 李宁摄
长治正在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弹性城市” 。李宁摄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每天长治市民张海威都要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公园走走路。让他满意的是,公园健身步道是透水混凝土铺设的,下雨后能迅速恢复干爽。一块块透水砖、一道道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长治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整座城市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2016年,长治被确定为山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点消除率92%,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5.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至今,城市的水文章在书写着新意,百姓的生活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一首传唱度很高的网络歌曲名叫《取一杯天上的水》,长治市打造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工程”,就演绎了现实版的“取一杯天上的水”。雨水经过系统地收集净化,不仅告别了“城市看海”,还实现了“综合利用”。
在长治市八一广场停车场,植草砖空隙间钻出来的小草,在暖阳照射下,泛着浓浓绿意。这个停车场,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停车场没什么区别,但在地面以下,结构却很复杂:8厘米厚的植草砖下,依次铺设有中砂、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等,而后才是原生的大地。这样的结构,就是为了让雨水和大地充分接触,让一部分雨水渗透下去,重构生态水循环。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与广场建设,增强雨水渗透吸纳能力。长治市把公园绿地与广场与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结合起来,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多种低影响技术,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长治市转变传统的道路建设理念,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路高程、道路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已建道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新建道路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块块下沉绿地……长治城市建成区21.5%的面积实现了“海绵化”的变革和转身,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防止形成内涝,核心是控制雨水形成径流,其途径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带来“会呼吸”的城市生活。长治是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气候温和,每年的降雨不是特别多,除了“渗”,还布局了范围更广的雨水收集系统来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利用。
在长治市区的佳美绿洲小区,采用PP模块组合构成的水池雨水回收系统,既能过滤雨水,又能储存雨水。通过将部分管道改换成渗透管道,可以将雨水首先渗透到地面以下,既达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又降低市政管网的压力,成功实现了小雨时净化、大雨时不影响排放。通过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二次利用到冲洗厕所、道路喷洒、景观用水等方面。
建设建筑与小区海绵体,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长治市鼓励建筑与小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形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应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鼓励既有建筑与小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屋顶、建筑与小区周边绿地以及景观水体等实施低影响开发改造,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如今,形式多样的雨水收集系统正广泛应用于长治的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场所,成为海绵城市的重要构成。
海绵城市既为长治提供了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带来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包括“黑水河”在内的“三河一渠”,仅仅名字就道出长治人曾经的无奈与苦涩,河道狭窄,不仅排涝能力差,而且雨污合流直排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其穿城而过的一段黑臭水体,就是长治人的“龙须沟”记忆。现在的她,堤岸整齐,植被密集,河水清澈见底,早已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每天都会吸引众多前来休闲、锻炼的居民。
把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工程,长治市建立水体治理数据库,全面掌握黑臭水体河道及周边范围基底资料,对建成区雨污管网开展了溯源调查,摸清河流水质和城市雨污管网情况,梳理出上游河道来水、城市、农业农村、企业和河湖内源等为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行流域统筹、分段治理,确定20余个重点治理项目。
启动CSO雨污水调蓄池建设项目,实施了保宁门街、紫金街、延安路、东外环路、旧长邯路等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消除溢流污染,开展环漳泽湖及上游水体治理,浊漳河南源北寨上游人工湿地项目投入运行,启动实施黑水河、浊漳南源、神农湖等生态治理和品质提升工程,实行智慧化水务监管……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建成、一个个工程的落实,水在变清、岸在变绿,曾经“一河碧水绕城流”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水环境也给群众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日前,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正式对外公布,全国共有20个城市成为示范城市。长治市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位列其中,获得财政部10亿元资金支持。长治走到了全国前列,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长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出了很多新举措:成立专业管理实施机构,系统完善顶层设计、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这些举措,对其他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地处北方内陆,是老工业基地,亦是资源型城市,梦圆之际,这里不再是一座“水泥城市”,它正告别昨日印记,逐渐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弹性城市”。近日,长治市委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为核心,全力以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把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做好做实,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围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长治市确定了“锚定一个目标,统筹四个层级,打造三个示范”的系统化实施方案,即锚定打造山水相融、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这个目标,统筹流域区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通过全流域构建区域海绵体系、全要素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全维度补齐设施短板、全方位打造高质量海绵社区,着力打造山-城-湖全域系统生态修复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统筹采煤沉陷区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带动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三个示范”,让人民群众乐享海绵生活,让城市更加富有韧性,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探索经验。
(责编:温文、马云梅)
-
温州是哪个省的(温州未来10天天气预报)
2022-05-03